治疗鞘膜积液

  • 时间:2010-09-03 06:09:48

  鞘膜腔内液体积留过多,即成鞘膜积液。它是一种常见疾病,可见于各种年龄。胎儿早期睾丸在腹膜后,7~9月时经腹股沟管下降进入阴囊,附着于睾丸的腹膜也随之下降形成腹膜鞘突。出生后从内环至睾丸方整段精索部分的鞘突逐渐萎缩切台。睾丸部分的鞘突形成囊状睾丸固有鞘膜,正常的鞘膜腔内仅有少量浆液,当鞘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时,可引起期膜积液。鞘突在不同部位闭合不全,又可形成各种类型四鞘膜积液。鞘膜积液分为四个类型:睾丸鞘膜积液,精索鞘膜积液,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和交通性鞘膜积液。其中睾丸鞘膜积液比较为常见,其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友性,后着由炎症、外伤、肿瘤、丝虫病等引起。

  本病中医诊断为水疝,多因肾气不足,肾阳虚衰,水液不能气化,或脾气万虚,脾阳虚冷,运化乏力,水湿潴留,或饮食不节,湿热内生,下注肾子,或肾子外伤,瘀血阻塞水道所致。

  [临床表现]

  本病为阴囊内囊性肿块,少量积液可无不适,常在体检时发现。积液量多时可引起阴囊钝痛和精索牵扯感。

  [诊断]

  一、基本检查

  睾丸鞘膜积液质软,有弹性和囊性感,触不到睾丸和附睾,透光试验阳性。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或睾丸上方,与睾丸有明显分界。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时阴囊有梨形肿物,睾丸亦扪不清。交通性鞘膜积液时,卧位积液囊可缩小或消失。

  二、进一步检查

  B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,特别对疑为睾丸肿瘤引起的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有重要意义。

  三、诊断要点

  1.阴囊内有囊性肿块。可有阴囊钝痛和精索牵扯感。

  2.肿块有囊性感,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们不清。透光试验阳性。

  3.本病需与腹股沟斜疝和睾丸肿瘤鉴别。腹股沟斜疝的增大阴囊有时可见肠型或听到肠鸣音,阴囊内容物在卧位时可回纳,透光试验阴性。睾丸肿瘤为实质性肿块,有沉重感,透光试验亦为阴性。

  [治疗方法]

  一、一般治疗

  婴儿鞘膜积液和成人较小的鞘膜积液无症状者,可不需治疗。

  二、西医治疗

  三、中医治疗

  四、进一步治疗

  1.对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应针对病因治疗。若为损伤性积血,应使用止血药和抗生素,积血较多时应手术取出血块;如为丝虫病引起,须口服海群生并行鞘膜翻转术;如为睾丸肿瘤引起,则应针对睾丸肿瘤治疗。

  2.注射疗法 抽出积液,注入硬化剂。但易复发及合并感染。

  [西医治疗]

  对于较大的鞘膜积液伴有明显症状者,应行鞘膜翻转术。精索鞘膜积液应将积液囊全部切除。交通性鞘膜积液应切断通道,在内环处高位结扎鞘突。

  [中医治疗]

  一、辨证论治

  1.肾气亏虚证:多见于婴幼儿,站立、哭叫时肿块增大,平卧时肿物缩小,肿物过大时,阴囊光亮如水晶,苔薄白,脉细滑。温肾通阳,化气行水。代表方:济生肾气丸加减。

  2.湿热下注证:阴囊潮湿而温热,或有睾丸肿痛,小便赤热,舌红苔黄腻,脉数。清热利湿。代表方:大分清饮加减。

  3.肾虚寒湿证:多见于病程长久者,阴囊寒冷,皮肤增厚,坠胀不适。可有面色少华,神疲乏力,腰酸腿软,便溏,小便清长,苔白,脉沉细。温肾散寒。代表方:加味五苔散加减。

  4.瘀血阻络证:有睾丸损伤或睾丸肿瘤病史,能触到肿块,伴疼痛,多不能透光,舌紫暗,苔薄,脉细涩。化瘀行气利水。代表方:活血散瘀汤加减。

  二、热熨疗法

  小茴香、橘核各10Og,研成粗末,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,每次20~30分钟,每天2~3次。下次使用时仍需炒热,可连用3 ~5天再换药。宜于本病证属肾虚寒湿者。

  三、浸泡法

  五倍子、枯矾各10g,煎水3O0ml,待适当温度,将阴囊置入药液中浸泡,每次20~30分钟,每天2~3次,下次浸泡时需将药液加温。

  四、敷贴法

  用回阳玉龙膏或冲和散酒蜜调敷患侧阴囊,每日1次。宜于本病证属肾虚寒湿者。

  [疗效评定]

  一、治疗

  症状及阴囊肿块消失。

  二、好转

  症状减轻,阴囊肿块变小。

  三、无效

  症状无变化,或加重,阴囊肿块无变化,

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或顾虑,可以与医护团队交流
  • 上海九龙男子医院地址
医患咨询平台

推荐医生

张耀龙
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。原长宁区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,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…
上海九龙医院咨询
版权所有 © 上海九龙男子医院
沪医广【2019】第11-05-G544号
医院地址: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333号(近中山公园) 咨询电话:021-52732699
沪ICP备12009829号-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752号
医院公告:来医院就诊前,请通过电话或网络预约挂号,以减少在医院等候时间。门诊时间:8:00-21:00

彭立 副主任医师

徐开忠 副主任医师

张耀龙 副主任医师

张俊峰 主治医师

张英娣 副主任医师